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國際關係史一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Ⅰ) 
開課學期
108-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國際關係組  
授課教師
陳世民 
課號
PS2201 
課程識別碼
302 3631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三3,4(10:20~12:10) 
上課地點
社科202 
備註
總人數上限:10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1PS2201_inth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即使世界變遷快速,目前國際關係之基本結構及原則仍深受歷史經驗影響。由於當代國際關係在理論上及實踐上均植根於歐洲經驗,因此上學期「國際關係史一」之講授將以歐洲為重點,並兼述與我國直接相關的近代東亞國際關係史。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結束為時間劃分,下學期「國際關係史二」則將講授冷戰至目前的當代國際關係史。

1, 課程說明
前威斯特發利亞時代
---古希臘城邦國家體系
---羅馬帝國
---伊斯蘭體系
---傳統的東亞國際關係體系:天朝體系與朝貢國制度

2, 威斯特發利亞體系
---主權國家概念的出現---世界(歐洲)更為和平? 或更多更大的戰爭?
---歐洲主要大國崛起的歷史背景與外交遺產:英,法,俄,普,奧
---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
---拿破崙戰爭

3, 維也納體系的出現與運作---多極均勢體系下的「歐洲協調」
---維也納會議:歐洲協調體制的建立:此一「歐洲協調」維持了和平?如何維持?
---奧圖曼帝國的衰落與東方問題
---1848年歐洲革命與法國第二帝國的建立

4, 維也納體系的衰落
---克里米亞戰爭(1853-56)
---義大利和德國的追求統一
---普奧,普法戰爭

5, 歐洲體系的的全球擴張
---工業革命與殖民擴張
---美國的南北戰爭(1861-65) 與崛起
---東亞體系的衝擊---中國的衰落
---西方殖民勢力在東亞的擴張
---鴉片戰爭期間清廷朝野的天朝意像,及其衍生之對外政策
---戰後中國對中外關係之觀念的轉變
---戰後中國與西方國家外交關係的演變:條約體系的開始形成

6, 東亞朝貢國制度的開始解體與主權國制度的建立
---太平天國叛亂時期的中外關係與英法聯軍:列強與太平天國
---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處理外交方法的演變:總理衙門之設立、國際公法的應用與遣使駐外
---琉球王國被日本吞併與朝貢國制度瓦解的開始
---中法戰爭與中南半島之朝貢國的脫離:越南、緬甸與泰國
---其他朝貢藩屬的喪失:錫金、不丹與朝鮮
---朝貢國制度解體後中國邊陲地區的變化:蒙古、西藏與新疆之問題
---清季中俄關係:鴉片戰爭前後的中俄交涉:東北的鯨吞與西北的蠶食,由「聯俄制日」至中俄關係的惡化

7, 俾斯麥體系的出現與運作(1870-1890)
---俾斯麥對德國外交大戰略的設計
---近東危機及1878年柏林會議
---三國同盟(1882):大陸聯盟體系的調整
---1884-85年柏林會議:列強瓜分非洲的鬥爭

8, 日本之大陸政策的緣起與侵華政策的發展
---西洋沖擊下日本的調適與明治維新後大陸政策的形成
---日本對中國宗主權及朝鮮之主權的挑戰
---俄國遠東政策的追求:西伯利亞大鐡路的決定興建(1891)對東亞戰略格局的衝擊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維持朝貢國制度的最後嘗試與此制度的瓦解
---戰爭的影響與三國干涉還遼所造成的東亞新形勢及列強對華政策的轉變

9, 列強瓜分中國危機與中國的反抗
---中俄密約與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
---列強對瓜分中國的立場:各列強希望此時中國立即被瓜分嗎?
---1898年美國合併夏威夷及佔有菲律賓對其亞洲政策的影響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1899)、各列強的態度及其影響
---反洋教鬥爭(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
---辛丑和約: 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完整化與中國走向崇洋媚外
---義和團運動對列強對華政策的影響

10, 從多極體系到兩極對抗(1890-1905)
---俾斯麥的下臺(1890)與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法俄同盟的出現(1892-94)
---東亞日本的崛起與霸權的追求---日俄在朝鮮及滿州的爭奪
---英日同盟(1902)的出現:英、日、俄、德、法、美在東亞的競逐
---日俄戰爭(1904-05):俄國在東亞戰敗的衝擊與東亞國際關係的重新組合
---圍繞滿州的日、美、俄關係:日俄協商體系的形成與美國的金元外交

11, 兩個結盟集團對抗的出現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05-1914)
---「日俄協商」與「三國協約」(1907)的出現
---巴爾幹半島與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何以爆發?

12, 辛亥革命(1911)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東亞國際關係的衝擊
---中國之政權更替與列強
---日俄協商體制的強化:第三、四次日俄協商,
---中國對外蒙、西藏之統治的動搖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陸列強暫時退出亞洲舞台,與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日本尋求東亞獨霸地位
---俄國革命(1917)與日俄協商體制的瓦解:俄國在東亞之角色的下降

13.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關係(1914-1918)
---歐洲列強在東亞的暫時退出與日本尋求東亞的獨霸地位
---蘇聯共產革命(1917)的成功與衝擊(德蘇停戰與英法美日四強聯手出兵俄國)
---美國參戰(1917)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什麼該負責? 權力平衡與均勢?

14,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威爾遜「14點原則」與集體安全(國際聯盟的出現)
---凡爾賽體系的形成(1919)
---東亞華盛頓體系的形成(1922): 列强重回東亞
---中國廣州國民政府「聯蘇」反帝的外交 (1924-1926)
---中國北伐時期的對外關係 (1926-1928):革命外交
---中國形式上的統一(1928)與日本對華政策的轉變(雙重外交的出現)

15, 國際聯盟集體安全體系之運作與變質
---美國的孤立主義與拒絕加入國際聯盟:英丶法主導國際聯盟的權力運作
---1920年代反戰氛圍與理想主義丶裁武會議的盛行:維持和平的有效方式?
---經濟大蕭條與日本軍國主義及德、義納粹主義

16,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失敗與崩解(1931-1939)
---九一八事變(1931)對集體安全體系的首次挑戰與國聯的無力:列強之互動及對東亞均勢的衝擊
---義大利併吞衣索比亞與國際聯盟集體安全體系的縱容與瓦解:重回傳統的權力均勢與聯盟之現實主義外交
--- 從「反共」到「反納粹」的國際格局: 共產國際統一戰線的追求
---西安事變(1936)與中國「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轉變
---日本的軍國主義體制的逐漸形成
---蘆溝橋(七七)事變(1937)與中日戰爭的爆發 : 偶發意外,卻演變為全面大戰 : 內政因素?第二次國共合作
---中國的獨力堅持抗戰------日本速戰速決政策的失敗
---反戰或畏戰?--- 綏靖主義政策與歐戰之爆發(1939),德、義、日軸心國的形成,與美、日矛盾之上昇

17,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國際關係(1939-1943)
---奇妙的戰爭(1939-1940)
-- -德國對蘇聯開戰(1941年6月)與軸心國一開始的大勝
---美國的參戰---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2年戰局的轉折
---日本敗象顯現後(1943年)美國做為東亞權力均勢之主導角色的出現(直至目前)
---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東亞政策的支柱(期盼中國能填補日本投降後的東亞權力真空)
---美國東亞與對華政策的轉變---「使中國成為大國」的政策的出現(基本上以國民黨政府代表中國)
---在美國之說服下,各列強同意廢除一切對華不平等條約(1943年1月)
---開羅會議(1943年12月):美國支持下,中國以世界四強之一的地位出現於國際舞臺,
 

課程目標
本課程乃針對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二年級學生所開設,目的在使學生對國際關係過去的歷史事件與發展趨勢,有一全面的縱觀認識與理解,以便未來進一步探討國際關係理論時,擁有足夠的歴史背景基礎。此外,並期使同學能經由此課之修習而擁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從過去歷史尋找行為模式和先例以分析當前之國際局勢(這仍是目前不少決策者慣用之方式)。 
課程要求
1. 上課出席與參與討論 10 %
2. 期中考及期末考 45%+45%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三 13:00~15:00 
指定閱讀
張麟徵,《近代國際關係史》,台北:揚智,2002年。
諾曼, 里奇(Norman Rich) 著, 吳徵宇, 范菊華譯, 《大國外交: 從拿破崙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2015。
René Albrecht-Carrié,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3). 中文版:Rene Albrecht-Carrie,鄒文海、董修民譯,《西洋外交史》,台北:正中,1985。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學,2001
徐中約 (Hsu, Immanuel C. Y.) : 「清季外交關係,1866-1905」出自:費正清(Fairbank, John K.),劉廣京編,張玉法等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下卷》,第十一冊 前書,頁一二三~一三九。
郝延平,王爾敏:「中國的中西關係觀念之演變(1840-1895)」,出自:費正清(Fairbank, John K.),劉廣京編,張玉法等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下卷》,第十一冊(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1,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II,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台北:南天,民76,頁153-216。
費正清(Fairbank, John K.) :「條約制度的形成」,出自﹕費正清,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卷》(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0,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I,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3 頁二三三~二九一。
約瑟夫,弗萊徹:「中俄關係(1800-1862)」出自﹕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卷》(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0, Late Ch’ing, 1800-1911,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3 pp.351-390
 
參考書目
Norman Rich, Great power diplomacy since 1914 , (Boston : McGraw-Hill, 2003), 諾曼, 里奇(Norman Rich) 著, 時殷弘譯, 大國外交: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2015)
Antony Best, Jussi Hanhimaki, Joseph A. Maiolo and Kirsten E. Schulz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2nd ed.), (Routledge:New York, 2008).
Edward Car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1919-1939 ,London : Macmillan , 1967. 愛德華.卡爾(Edward Carl)著 , 徐藍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係:1919-1939》,北京:商務,2009。
William Keylor, The 20th Century World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蔡百詮譯,《二十世紀國際史》,台北:幼獅,民78年。第 1-5及7章
王曾才,《國際史概論》,台北:三民,2008。
楊逢泰,《現代西洋外交史: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台北:三民,2003。
Kissinger, Henry, Diplomacy, (New York: A Touchstone Book, 1994). 中文版: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著 ; 林添貴,顧淑馨譯,《大外交》,臺北 : 智庫, 1998。
Robert A. Pastor編 董更生譯: 《二十世紀之旅 / 七大強權如何塑造二十世紀》, 臺北: 聯經, 2000。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 ; 區立遠譯,《第一次世界大戰 : 1914-1918戰爭的悲憐》,新北市 : 廣場, 2013。
露絲.海尼格(Ruth, Henig)著 ; 王鼎鈞譯,《凡爾賽和約》(Versailles and after 1919-1933),台北: 麥田, 2001。
露絲.海尼格(Ruth, Henig)著 ; 王鼎鈞譯,《二次大戰的源起》(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3-1939),台北: 麥田, 2001。
江口圭一著 ; 陳鵬仁譯,《中日十五年戰爭小史 : 九一八事變-日本投降》,臺北: 幼獅, 1996。
信夫清三郎編,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日本外交史(1853~1972),北京:商務,1980。
杭特(Hunt, Michael H.)著: 項立岭,林勇軍譯:中美特殊關係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國與中國(The :Making of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 191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上海:復旦大學,1993 頁一?一九四
費正清 (Fairbank, John King) 著, 張理京譯: 美國與中國, 北京 :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0 (譯自第四版)
王曾才﹕「英國對華外交與門戶開放政策」,出自﹕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民68, 頁67-226。
楊國倫 (Young, Leonard Kenneth) 著 , 劉存寬,張俊義譯 : 英國對華政策 : 1895-1902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1991
鈴木隆史著,周啟乾等譯:日本帝國主義與滿州,台北:金禾,民八七,頁二九?六七。
巴巴拉.杰拉維奇(Barbara, Jelavich)著 , 福建師范大學外語系編譯室譯: 俄國外交政策的一世紀 (1814-1914) 北京: 商務, 1978
馬洛澤莫夫 (Malozemoff, Andrew) 著, 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組譯 : 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 北京: 商務, 1977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9週
11/06  期中考 (改到101教室考) 
第18週
01/08  期末考 (改到101教室考)